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台灣森林之棲地多樣性 (作者 - 蘇鴻傑)

【前言】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或稱生物歧異性、龐雜性,為近年來自然保育之主要課題,在生物多樣性之保育中,較具體而容易定量的就是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當一般人走入天然森林,遇到各式各樣之動植物時,莫不感嘆造物之神奇。台灣一向以植物多樣性聞名於世,根據台灣植物誌截至2000年的記載,以及新近植物分類報告的收集(曾 2004),總計高等的維管束植物有234科1408屬4339分類群(含種、亞種、變種及品種)。如以物種密度(單位面積上的種數)表示植物多樣性,則台灣高達每平方公里0.12種,超過鄰近地區甚多(菲律賓0.021,日本0.014),推究其原因,可能與台灣在植物地理學上之特殊位置有關,此外,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與棲地多樣性(habitat diversity)常有共同演化之趨勢(Rosenzweig 1995),要瞭解台灣如何容納這麼多植物,有必要分析島上之棲地多樣性,並按不同地理區域,調查各種棲地之植群類型與組成植物種類。

保護區的設置為保存生物多樣性之主要手段,合理之保護區規劃模式宜先作動植物資源類型之分布特性清查,釐清棲地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之關係,如此才能將資源做有系統之保留(蘇 1989),現今世界保育機構IUCN對保護區之規劃與評估,皆參考生物地理學之分區作為依據。台灣島嶼面積雖小,然氣候環境變化甚大,島內更詳細之生態分區仍有必要,如此保護區設置才不致流於逢機之選擇,而能毫無遺漏地保留生物多樣性及各種生態系之樣品。為建立臺灣森林棲地之生態分區架構,乃有台灣棲地單位系統(habitat unit system)(Su 1992)之提議(圖1),本文旨在說明其原理與應用實例。

  圖1 由山地植群帶與地理氣候集水區組成之棲地多樣性架構


【台灣森林之氣候與棲地變異】
植物之分布受到環境之控制,影響植物分布最大者為氣候因子中之溫度與雨量,分析台灣之棲地多樣性,首當考慮溫度與雨量之變異與季節性分布,可用各月之平均溫度與雨量作多變數分析,臺灣各地同一測候站之月降雨量記錄變化極大,但組合為冬季雨量及夏季雨量二因子則較有代表性,此外另加入缺水量與乾季月份數等因子,進行分析後可抽出三個主要變異軸(Su 1984a,b,1985;蘇 1992),囊括80%之氣候變異量,故臺灣氣候呈現三度空間之立體變化。

第一維度變化為季節性溫度,可據此作山地垂直氣候植群帶之劃分(表一),此種分化主要是考慮山區盛行雲帶(prevalent cloud zone)的位置與林相變化的對應性,並由分段點推估溫度之變化範圍。位在台灣樑脊山脈頂部者為高山植群帶,已超出森林界線(forest line)之上,由灌木與高山草本組成。森林界線以下,如無天然與人為干擾,則是各種林型構成之森林帶。熱帶附近之山岳島嶼,在山區之某一海拔範圍內會有盛行雲霧帶,台灣之盛行雲霧帶相當於海拔中段之櫟林帶,大多位於由樑脊山脈延伸而出之山脊,為偏好溼潤之闊葉樹林、檜木林或針闊葉樹混淆林。櫟林帶上方,有針葉樹為主之鐵杉雲杉林帶,再上去則是位於森林界線下側之冷杉林帶。櫟林帶之下側已近山脈之基底部,屬於小支稜與溪谷交錯的地形,由溪谷中之楠木林型與支稜上之櫧木林型組成楠櫧林帶。至於最低海拔之山麓地區與平地,則由楠木類與大量榕樹類構成榕楠林帶。上述植群帶之劃分是以林相與年平均溫度的變域為基礎,在森林或植群形相轉變之處作切分點,而每一帶以極盛相的優勢森林形相來命名,溫度與海拔高度雖有相關,但台灣各地海拔梯度上的溫度變化(山地溫度遞減率)並不完全相同(Su 1984b),同一海拔高度之溫度,在台灣島之南北兩端稍低,中部則較高,各地植群帶的海拔高度也有類似之變化,因此不能用固定的一個海拔高將全台灣劃分森林帶,表一所列之海拔範圍僅適用於台灣中部,其他各地之植群帶海拔變化詳見表三。

台灣氣候之第二及第三維度變化顯示雨量之特性,主要是雨季之分配與冬季雨量之區域性差異,可將全島劃分為水平方向之地理氣候區,如此計分出七個地理氣候區及若干亞區(Su 1985),分屬於兩種主要氣候型(表二)。東北區及蘭嶼區代表恆濕性氣候,冬季與夏季雨量約略相等,其植群趨向於熱帶雨林及亞熱帶雨林,其餘之東部區、西北區、中西區、西南區及東南區之冬季雨量占全年雨量比例概在0.4 以下,屬夏雨型氣候,其冬季雨量比例向南端遞減,但偏向東部或東南部則全年雨量或冬季雨量有增加趨勢,且乾季亦逐漸消失,故臺灣東南部至恆春半島東側一帶,雖然雨量仍集中在夏天,但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冬季雨量仍較多,與東北區一樣,有偏向恆濕性氣候之趨勢。上列各地理氣候區之間,部份植物種類也有分化,屬於同一林帶之對應林型內,其樹種組成可能有若干差異,某些氣候區也會有獨特之林型或植群型出現。

  表一、臺灣中部山地植群之帶狀分化及溫度範圍(Su, 1984b)

  表二、臺灣地理氣候區劃分表 (取自Su, 1985)


【棲地單位系統】
台灣面積雖小,陡峭之山地地形卻產生複雜之氣候環境,保育規劃上有必要將全島再劃分環境較均質之地理區與棲地型,上述依溫度劃分之山地植群帶與按雨量區分之地理氣候區可作為分區之主要架構,為記錄植物之分布,可再將各氣候區內按地形或集水區予以細分,使解析度增高,分出之單位可稱為生態小區,每一小區之集水區內海拔落差甚大,必須依照其海拔範圍分出若干垂直之氣候植群帶,才能得到均質的單位,如此總計有將近兩百個水平與垂直交集之棲地型,特稱為棲地單位(habitat unit, HU)(圖1)(蘇與陳 1991)。

此一系統原來按集水區之位置或地形分為41個小區(Su 1992)。各小區賦予一編號,並標示於山脈與集水區地圖中,如圖2所示,如將此圖與一般地圖對照,即可知各小區之地理位置與集水區名稱(表3)。後來的研究(Su 1998, 曾2004)依分析之實際需要,將系統稍加修改。澎湖群島由原屬之中西部沿海區分出,獨立為一區(42區)。原來之高山植群帶與冷杉林帶,則由垂直氣候帶除去,在地理氣候區中合併成立一高山氣候區,此兩植群帶氣候相似,大多草本的高山植物均可下降至受干擾的冷杉林地,如此合成之高山氣候區,實際上非常狹窄,只限於中央山系之主稜脊上,海拔大多在3000公尺以上,在圖2中係刻意誇大標示,此種接近高山稜脊兩側之山坡,氣候相當一致,實無必再區分為兩氣候區,然縱貫全島的狹長山脊有必要依地理位置分段,由南至北,分為五段,各代表一小區,即雪山山脈(43區)、玉山山脈(44區)、中央山脈一段、二段及三段(45~47區)。總計可採用之氣候區與細分集水區共47個生態小區(圖2),各小區內依實際海拔高差再作垂直氣候植群帶之切分,共有206個棲地單位,表3列舉小區之名稱與區內不同植群氣候帶之海拔範圍,係由當地山區測候資料,以溫度與測站海拔所迴歸推測者(Su 1984b),因測站或有不足,有待更多資料與現場植群形相觀察加以修正。

圖2 棲地單位系統所含之47個生態小區位置圖(小區編號與表3相同)


       表3. 台灣206個生育地單位明細表


【棲地多樣性之應用】
棲地單位系統是一個研究植物多樣性的架構,可視為收錄各種生物資料的組織系統(data organization system)或資料庫,正如國外學者常用的地圖網格系統(grid system),大者用每邊10公里的方格,小者用到1平方公里的網目,作為生物資料之記錄與分析單位。以台灣之山地地形而言,前者大方格內海拔高差太大,並非均質單位,後者解析度太高,目前生物調查的地面涵蓋密度無法配合,故上述的生態分區與棲地單位可作一階段性的資料庫架構,登錄各種植物資料,以供進一步的分析(李培芬 1998)。

本系統具有推測與改良之潛力,因生態小區係配合地理氣候區而劃分,同一氣候區內之小區,自然具有相似的氣候環境,若某植物在一氣候區之少數小區有出現紀錄,則在該氣候區未調查小區出現之可能性便很高。以目前台灣山區之交通到達度與採集調查之涵蓋度觀之,上列之兩百多個棲地單位中,還是有不少單位沒有植物調查或採集記錄,若將來採集調查涵蓋所有單位,且記錄密度增加,則本系統還可改良其解析度,將大的集水區再予細分,增加小區的數目,以便記錄更精確的植物分布資料與生態特性,除氣候的變化以外,各局部地區內如地形、方位等之不同,均影響植物社會與物種之分化。應用棲地單位系統所作之研究實例,可舉下列數項。

台灣全島森林植群之多樣性,過去在若干大學與研究機構之推動下,已進行多年之調查,發表之文獻不計其數,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之植群研究室歷年所訂的計劃與研究生論文題目,大致採用上述棲地單位系統,以集水區或生態分區為研究單位,最近並將同一氣候區累積之樣區資料作整合分析,嘗試成立區域性的植群分類系統(俞 2003,劉 2004)。

台灣森林之棲地多樣性,可用一矩陣表示,以表一的植群帶為直欄,表二的地理氣候區為橫列,矩陣中之元素即代表大略之棲地分類與可能出現之林型,把目前已成立之保護區,按其位置填入矩陣之元素中,便可對台灣現有保護區系統的代表性與完整性作一初步評估(蘇 1989)。

台灣植物之分布類型(distribution pattern),曾有學者用鄉鎮的行政區作為分析或分布地圖之標示單位,但鄉鎮的面積與區分密度差異極大,不易均質地呈現明顯的類型,採用棲地單位系統則不失為一可行之替代方案,如台灣蘭科之根節蘭與鶴頂蘭植物,曾用此系統之生態小區分析,再利用其氣候之特性來解釋分布型之影響因素(蘇與陳 1991,Su 1992),台灣園藝作物之野生近親種也作過類似的研究,用棲地單位系統之分析,判定物種之稀有度,以利種源收集與永續利用(嚴新富 1995)。

對於保育類植物之篩選與保育類目(conservation category)之評定,世界各國均有研究計劃,並將結果編成紅皮書(red data book)。評估植物之瀕臨滅絕或稀有程度,宜有一具體的登錄系統與完整的實際分布資料,採用棲地單位可提供較客觀與理想之評估系統(Su 1993)。

台灣森林植物之物種多樣性變化模式,曾用台灣中部沙里仙溪集水區之山地植群帶垂直剖面,代表海拔梯度(即溫度)之變化,並在全島低海拔之山麓地帶(楠櫧林帶即雨量變化最大之處),由北至南選擇六個生態小區,代表地理及氣候梯度之變化,在各梯度上採用森林調查樣區中之植物種數及數量,分別調查其區域多樣性、梯度多樣性及社會多樣性之變異趨勢(Su 1994,蘇 2002)。

應用此系統可比較稀有及受威脅植物之分布與棲地單位數目,作為評估其生態特性與稀有性之依據(Su 1998),並排出各生態小區保育價值之優先順序,測計各區中遭受威脅之植物種類數目,選出保育上所謂之熱點(hot spot)。名列熱點前茅之東南氣候區南仁山區已劃入墾丁國家公園內,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最近所篩選之世界植物多樣性中心,墾丁國家公園即入選為其中之一(Davis et al. 1995)。

台灣特有植物(endemic plants)最近採用棲地單位系統,對其分布地點加以分析(曾 2004),藉此瞭解特有種與生態環境間之相關,以作為保育經營、保護區規劃及保護區系統代表性評估的參考依據,根據植物出現的生態小區或氣候區數目,特有植物在台灣之分布可分成廣泛特有(broad endemic)與狹窄特有(narrow endemic)兩大類,且以狹窄分布之特有種佔大多數,分布之小區則遍及全島,可見保存特有植物之保護區網絡必須涵蓋全面之棲地單位。經相關性測驗,發現特有種在地理氣候區與山地植群帶上之物種豐富度,與棲地多樣性有顯著之正相關,而棲地多樣性就是以棲地單位的數目作為評估。

【引用文獻】
李培芬等 1998 台灣地區生態與環境因子地理資訊資料庫 行政院農委會計劃。台大動物系空間生態研究室執行。http://wagner.zo.ntu.edu.tw/taiwan
俞秋豐 2003 台灣東北部氣候區植群分類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彥學 2004 台灣特有植物之分布與保育。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靜榆 2004 台灣中西部氣候區森林植群分類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博士論文 
嚴新富 1995 重要園藝作物台灣野生近緣種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鴻傑 1989 臺灣之生態系及其保育-初評保護區系統。自然生態保育下之林業經營研討會發表論文集。林  業試驗所
蘇鴻傑 陳子英 1991 台灣野生根節蘭及鶴頂蘭之生育地及氣候環境。台大農學院研究報告 31(4):40-55
蘇鴻傑 2002 物種多樣性之組成與測計:台灣森林植物概觀。2002年生物多樣性保育研討會論文集pp. 1-   14.。台灣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
Davis, S. D., V. H. Heywood, and A. C. Hamilton (eds.). 1995. Centres of Plant    Diversity: A Guide and Strategy for their Conservation. Vol.2. Asia, Australia and the Pacific. WWF and IUCN Informations, Oxford. 578 pp.
Rosenzweig, M. L. 1995. Species Diversity in Space and Ti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436 pp.
Su, H. J. 1984a. Studies on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natural forests in Taiwan. (I).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in climatic factors. Quart. J. Chin. For. 17(3): 1-14.
Su, H. J. 1984b. Studies on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natural forests in Taiwan. (II). Altitudinal vegetation zones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gradient. Quart. J. Chin. For. 17(4): 57-73.
Su. H. J. 1985. Studies on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natural forests in Taiwan. (III). A scheme of geographical climatic regions. Quart. J. Chin. For. 18(3): 33-44.
Su, H. J. 1992. A geographical data organization system for the botanical inventory of Taiwan.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 Series 12: 23-36.
Su, H. J. 1993. Conservation evaluation on the native species of Calanthe and Phaius (Orchidaceae) in Taiwan. Quart. Journ. Exp. For. Nat. Taiwan Univ. 7(3):1-14.
Su, H. J. 1994. Species diversity of forest plants in Taiwan.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 Series 14: 87-98.
Su, H. J. 1998. An 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threatened seed plants of Taiwan.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 series 16: 47-64.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雪山翠池香柏林 (作者 - 樹青)

【高山森林界線】
喜歡在自然界旅行的人,有機會看遍世界各地的森林,對於森林的類型不免要考究一番。大致說來,只要有土壤而雨量充足的地方(例如年雨量大於蒸發量),均可長出森林,至於那一種森林則決定於溫度或緯度,從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逐漸向高緯度的地方前進,會遇到熱帶季風林、暖溫帶雨林及溫帶落葉林,若再向北極圈接近,就看到溫帶針葉林(又叫北方針葉林),其最北邊的分布邊緣是地球上森林生長的極限,越過此線,溫度過低,加上生長季太短,森林完全消失,這裡沒有樹木,只有北極圈凍原內的草原與苔蘚或地衣,這種森林生長的極限位置稱為森林界線(forest line)。
台灣位居亞熱帶,全島南北縱幅不過四個緯度,但境內高山羅列,海拔高差將近4000公尺,產生了相當於緯度的分化效應,由於山地雨量充沛,類似上列的各種森林出現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高山地帶也有針葉樹林的分布,但至某一海拔高度以上,由於環境因子的限制,樹木無法形成鬱閉的森林,這一海拔高度就構成高山的森林界線,越過此線向上,木本植物多呈灌木群團狀,草本植物或形成大面積草原,或稀疏點綴於灌叢之間,這種森林界線以上之植物群落,即生態學上所謂之高山植群(alpine vegetation)。森林界線上方的草原與下方的針葉樹林之間,並沒有一條銳利的分界線,而是沿著一道寬度不等之過渡帶或推移帶(ecotone)逐漸轉變,此帶通常由低矮之匍匐性灌木組成,稱為矮盤灌叢,其中出現之灌木,可能是下側針葉林中的同一樹種,但體型產生變化成灌叢,若針葉林之樹種不具有變形之能力,則由另一種灌木替代而產生矮盤灌叢。
在台灣高山的綠林遊梭者,必有穿梭於各種森林之經驗,除了看到林型之變化多端以外,也會注意到山峰絕頂的森林類型及森林界線的現象。台灣山地海拔在3000公尺以上之地帶,可能形成森林界線,海拔最高之針葉林,通常由冷杉組成(Abies kawakamii),高山的登山客在爬上主峰之前,常會通過冷杉林,並穿越一段矮盤灌叢,才能登上山頂。冷杉在接近森林界線時,通常體型變小,但仍呈直立狀,本身不具有變形為伏地灌木之習性,而在過渡帶中另有一種針葉灌木出現,形成矮盤灌叢,並延伸至上方之高山植群中,此即香柏(Juniperus squamata)。香柏不同於冷杉,其樹形可隨生育地的環境而改變,由直立的高大喬木,到伏地而生的小灌木均可發現,一般以高山稜脊上的矮盤灌叢最常見,直立的香柏喬木林則相當稀有,最典型的一片香柏林就在台灣中部之雪山翠池。

雪山森林界線遠眺

雪山與北稜角下之香柏灌叢與香柏林




【香柏的形態與生態】
香柏又名香青或山柏,在台灣常稱為玉山圓柏,屬柏科常綠木本植物;樹皮光滑,呈棕色或紅棕色,常以縱裂薄片狀脫落;葉為尖刀狀,長3-5mm,寬約1 mm,三枚輪生而密集排列,外側深綠色,內側略帶粉白色;毬果肉質,橢圓形,長6-8 mm,初為紅褐色,成熟呈紫褐色,外部有尖突數個,基部有苞片數枚。香柏可長成灌木或喬木,其形態與生態環境有密切關係。
香柏之灌木群落,普遍分布在台灣高山之森林界線上,其出現地點大致顯示海拔3000公尺以上之稜脊,也就是構成中央山系的玉山山脈、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之高山稜線。玉山山脈之香柏灌叢分布海拔下限,約在3400-3500公尺之間,向上一直延伸至主峰(3950公尺)以及四周的東、西、南、北峰,海拔均在3700-3900公尺之間。中央山脈之高山連綿將近300公里,其北端之香柏灌叢約在海拔3000公尺就開始出現,南湖大山之圈谷及附近稜脊上有大量香柏,自北向南,延中央山脈之分水嶺上,凡在3000公尺以上之山巔大多有香柏灌木散生,在特殊之風口地形,香柏灌木更形密集,常見枝幹糾結成團,主幹緊貼地面,甚至彎曲成環,顯示強風下的風雕作用。中央山脈之最高峰在台灣中部,秀姑巒山(3860公尺)及馬勃拉斯山(3805公尺)附近,是另一個香柏密集之處,山脈南段之香柏分布到卑南主山,在最南端之大武山,海拔雖有3090公尺,但頂上只有鐵杉,已無香柏之分布。雪山山脈之高山北起伊澤山(3296公尺),經大霸尖山(3505公尺)、素密達山(3517公尺)、雪山北峰(3702公尺)、北稜角(3880公尺)而到雪山主峰(3884公尺),即登山界所謂之聖稜線,嶺上香柏灌叢分布甚多,此主稜週邊還有高山稜脈放射出來,如品田山至桃山支稜、大劍山及大雪山支脈,也都有香柏之蹤跡。
在高山森林界線附近,香柏的海拔分布較冷杉為高,通常在高山稜脊之最上側,由於生育地之溫度低,風力強,冬季有積雪,屬極端環境,故其樹形低矮,枝幹盤纏貼地,整體高度不超過二公尺,在山巔衝風之處,甚至只有二三十公分高,但香柏具有改變體型之能力,如生長在局部高山地形環境較為優良之山腹或谷地,則可發育為直立之大喬木針葉林,位在冷杉林之上,並取代冷杉形成森林界線。由於這種特殊地形在台灣高山難得一見,故香柏的喬木林相當珍貴,目前已知較具規模的香柏林,除雪山之翠池以外,另有雪山北峰東南鞍部、南湖大山東南方之南湖池畔、秀姑巒山與馬勃拉斯山間之鞍部、秀姑巒山東南鞍部等地,其中以翠池四周的香柏林保存最完整。

香柏的枝葉與毬果

翠池前之香柏灌木與後方之喬木

山脊上之香柏灌叢與枯木


【翠池的環境】
翠池位在雪山主峰之西北側,通常與雪山登頂排在同一行程。雪山主峰的登山小徑四通八達(見附圖一),最遠的路可從西邊的大雪山走過來,少有人嘗試;最壯麗的是由大霸尖山向南縱走聖稜線,途經數個百岳山峰可到雪山,那是台灣登山客夢寐以求的朝聖路線;最苦的是從南邊的環山爬上志佳陽大山,一路陡坡直上,這條路作為下山途徑較適宜;最方便的是由公路可達的武陵農場起步,循雪山東峰的稜線緩緩上坡,途中經七卡山莊及三六九山莊,由主峰東北方的圈谷登頂。往翠池的路在主峰頂上清晰可見,由主峰向北走下北稜角的鞍部,再向西下碎石坡,就有小路穿過香柏林,到達翠池邊,走這條路線造訪翠池,至少必須有兩三天的高山跋涉路程。
雪山主峰之西北及東北側都有冰河遺跡的圈谷地形,其西北面圈谷係雪山溪之源頭,谷底寬廣圓滑,形成一相當於冰斗湖的小池,池面的海拔高度約3530公尺,即翠池。池面呈長橢圓形,滿水時長約30公尺,寬約10公尺,湖水最深處達1公尺。翠池四周地勢平坦,香柏林遍佈,圈谷四周之山壁有如高聳之屏障,東側是主峰與北稜角之稜線,南方有高度3600-3800公尺之山脊庇護,西側之支稜亦達3600公尺的高度,僅北面的雪山溪是圈谷的唯一出水口,但溪谷深遽,兩側仍有峭壁環抱,故谷地周圍之稜脊十分封閉,谷內地形則呈現向北緩傾的坡面,坡度約在5度至30度之間,由於地勢平緩,土壤容易積聚,土壤含石率甚低,加上高山屏障阻檔東北來的強風,香柏在此有利的條件下,一改其慣有之矮盤灌叢形相,發育為高大的喬木林。
由高山測候站(如玉山北峰及阿里山)之資料推論,香柏生育地之氣候可算是台灣之冷溫帶或寒帶,其年平均溫度約在3.5℃-6℃間,此相當於緯度50至60度之氣候,夏季之平均最高溫出現於七至十月,約在10℃-14℃,冬季之一、二月,平均最高溫只有3℃-5℃,以平均最低氣溫而言,冬季月份可低至零下5℃,夏季亦僅有3℃-4℃。
台灣之高山氣候屬夏雨型,全年降雨量以五月至九月最多,十月以後之雨量驟減,全年雨量約在3000mm左右,然蒸發量僅有1200mm,故水分不致短缺,凡土壤能聚集而基盤安定之處均有森林發育,但岩石裸露或石礫堆積之處則僅有灌叢或岩隙草本出現。一般高山十二月至三月為降雪期,翠池附近之積雪至五月尚可見於少數隱蔽地點,全年之無霜生長季,計有夏季之四至五個月。高山氣候的另一個限制因子是風力,高山絕頂一般風速遠較低海拔大,以玉山為例,各月之平均風速均超過每秒4公尺,然山區局部地點之風向及風速變化極大,取決於地勢及附近地形,強風經常掠過之山口,植物生長大受限制,而該處香柏灌叢的高度及樹勢,為風力影響之最佳指標。

由雪山主峰眺望圈谷與翠池

翠池旁之香柏林姿態

香柏林內部景觀


【香柏林的組成與構造】
翠池四周的香柏林面積大約有90公頃,其分布的南界,在雪山主峰至翠池三叉山(3578公尺)的稜線,稜線上是香柏的灌叢,離稜約50至100公尺下方即轉變為香柏純林,一直往下坡延伸,其下限大約在3300-3400公尺間,這一海拔區間是香柏林與冷杉林之過渡帶,下方就完全轉變成冷杉純林。站在雪山主峰或北稜角向西邊俯眺,可以看到兩種森林涇渭分明:香柏林在較高海拔,樹冠顏色淡,遠看呈翠綠色,而冷杉在較低海拔,顏色遠看是墨綠色;香柏林之立木度稍為稀疏,遠望可見一株株樹幹聳立之姿態,而冷杉之林木密度較大,樹冠擁擠而鬱閉,不易看到單株之生長情形。
典型之香柏林高約15-20公尺,成熟大樹之最大樹幹直徑可達1公尺以上,森林之垂直空間構造可分三層:最上面的林冠層高度在15公尺以上,由香柏單一樹種組成,走遍林中看不到其他樹種,只有在海拔較低之過渡帶中才混有少數冷杉;第二層之構造是靠近地面之灌木層,出現在局部地點,高度僅1-2公尺,主要組成除香柏之幼樹以外,還可發現玉山小蘗(Berberis morrisonensis)與玉山杜鵑(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這兩種闊葉灌木一般生長在陽光充足之森林界線過渡帶中,在香柏林下偶有出現,但生長不良;香柏林之第三層構造就是地被草本植物,種類多樣性很高,主要組成有下列幾種:鋸齒葉鱗毛蕨(Dryopteris serratodentata)、短距粉蝶蘭(Platanthera brevicalcarata)、台灣鬼督郵(Ainsliaea latifolia subsp. henryi)、山薰香(Oreomyrrhis involucrata)、鹿藥(Smilacina japonica)、刺果豬殃殃(Galium echinocarpum)、伯明翦股穎(Agrostis infirma var. fukuyamae)、曲芒髮草(Deschampsia flexuosa)、中國地楊梅(Luzula effusa)、玉山薊(Cirsium kawakamii)、雪山飜白草(Potentilla tugitakensis)。
與台灣中低海拔常綠闊葉林比較,香柏林之構造有很大之差異,第一層樹冠以下極為空曠,不像闊葉林有各種大小喬木交錯出現在中間層,第二層之灌木層並非全面分布,若貼近地面之草本層不計,香柏林可說只有林冠一層垂直空間構造,林下沒有茂密的下層植群,容易自由穿梭,類似北方針葉林的特色。
香柏林之水平空間上也有構造存在,換言之,森林並非由同一年齡之樹木均勻分布所構成,而是由不同年齡或體型之小區塊鑲嵌組成,若用面積100平方公尺的樣區在林中取樣調查,可見到樣區樹幹之直徑大小並非逢機分布,而可大略區分為三類不同直徑級樹木之聚集區塊。在幼齡區塊中,有60%樹木之直徑集中在3-8公分之直徑級,另有約30%之株數分布在9-25公分,這一區塊是比較近期新生的世代;中齡區塊之直徑高峰出現在21-25公分之一級(佔18%),直徑在16-50公分者高達80%,可見大多樹木屬中徑木,出生在較早年代;老齡區塊之直徑高峰在40-50公分(25%),直徑在30-60公分之樹木佔了65%,而15公分以下之小樹或幼苗則未發現,這是出生年代最老的一群,樣區中最大的一株直徑超過1公尺,樣區外有達2公尺者。以上三種林木區塊乃森林長期生長與更新所導致的地面空間結構,老齡木之老朽倒落,使森林產生孔隙,誘發空地新生苗之產生,經多年生長形成幼齡區塊,再循序漸進成為中齡、老齡區塊,如此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觀察直徑大小僅能推估相對年代之遠近,選取若干小形之枯倒木計算年輪數目,可分析年齡與直徑生長的一般關係,得到的直線迴歸式如下:
y(林木胸高直徑,公分)= 2.86 + 0.0431 x(年齡,年) 
(相關係數=0.867)
由此可見香柏的生長極其緩慢,平均每年的直徑只增加0.0431公分,增加1公分直徑約須23年之久,如此推估直徑1公尺之香柏樹,大約有2250年之長壽,事實上,針葉樹老木年齡與直徑之間並非直線關係,晚年生長常呈逐漸下降之曲線,因此直徑1公尺之香柏樹年齡當超過2300年,若選擇高山最大之香柏樹木測定其年齡,極可能發現台灣最古老之生物。

香柏林下之短距粉蝶蘭

翠池邊之香柏喬木與山坡上之灌木形成過渡帶

香柏與玉山杜鵑之灌叢


【翠池的森林界線】
由翠池到雪山主峰的山坡上,出現森林界線之過渡帶,可看到在超過森林生長極限之處,植群形相與構造之轉變,上文提到這種轉變不是發生在一線之間,而是透過一道過渡的帶狀構造,其變化梯度的縮影示於圖二。
香柏喬木林之分布邊緣遇到陡峭山坡後,香柏的樹型就有縮小趨勢,有些以矮小灌木之姿態出現,向上坡延伸一段距離後,便轉成香柏與玉山杜鵑之矮盤灌叢,生於山坡下側之灌叢密度極大,人畜幾乎無法穿過,是為閉鎖式灌叢,在山之上坡處則灌叢逐漸變疏,成為開放式,在香柏與杜鵑之灌木間出現岩壁與裸土,也有少數之草本植物出現,在灌木下之草本種類與香柏林下相似,裸地上另有喜好陽光之高山草本出現,到了山嶺絕頂,草本與灌木更加稀疏,已進入高山植群之地帶,典型之高山草本有玉山薄雪草(Leontopodium microphyllum)、黑斑龍膽(Gentiana scabrida var. punctulata)玉山沙蔘(Adenophora morrisonensis)、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羊矛(Festuca ovina)、玉山佛甲草(Sedum morrisonense)、尼泊爾籟蕭(Anaphalis nepalensis)、玉山山蘿蔔(Scabiosa lacerifolia)、等種。
限制森林發育之因子,亦即導致森林界線形成之因素。在緯度超過40度的溫帶山區,一座三四千公尺的高山,森林界線大多出現在海拔1000-2000公尺之山腹,當地雖有土壤形成,但溫度極低,且無霜之生長季太短,因樹木在冬季仍有枝幹與葉(常綠樹)存在,若樹木在生長季累積的養分太少,則不足以維持非生長季樹體之消耗,故無法生存於森林界線之上,但高山草本之植物體以葉子居多,沒有宿存過冬之木質化枝幹,冬天地上之莖葉均凋萎,只留土中之地下莖或鱗莖等休眠器官,翌年生長季再由地下器官上的芽長出地上部之莖、葉及花果,如此冬天消耗之養分很少,在森林界線以上之地方還能生存。因此之故,一般生態學理論認為溫度是限制森林向高山延伸之主要因素,草本與木本分布在森林界線之上下兩側,可說是碳素養分平衡與否的問題,除了溫度以外,形成森林界線的次要因子包括風力、積雪期與其他干擾(如火災)等因素。
台灣山區有很多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不少森林界線是火災所造成,而且有森林在上、草原在下的倒置配列。如有非火災造成之森林界線,則多半位於稜線或峰頂附近,以樹木生長情況判斷,溫度似乎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因為香柏與玉山杜鵑仍可以矮盤灌叢的形態長到山頂,可見森林界線的過渡帶一直延伸到山頂,即使有草本的高山植群存在,其中仍點綴著香柏與杜鵑之矮小墊狀灌叢。分析翠池所見到的森林界線樣區調查資料(包括不同樣區之植物形相與環境因子),可推測影響森林喬木林發育的因素為地形坡度與土壤含石率,高山峰頂地形陡峻,岩石裸露,物理性的風化盛行,岩屑與石礫推積成稜峰或坡面,少有土壤可供樹木成長,喬木也難以成形,而矮盤灌叢的樹形則是盛行風的雕塑效應,雪山主峰的東北側也有廣大的圈谷,但因東北風太強,不見有香柏林,全是緻密的矮盤灌叢。翠池森林界線的成因,當可引用到台灣其他的高山地帶。
喜歡森林浴的健行者,在走遍低海拔的亞熱帶闊葉林以後,不妨到高山針葉林一遊,如能走一趟走雪山翠池,當可領略北國寒帶林之特殊風味,也可看到香柏在逆境下的強韌生命力。(誌於2004/月)

玉山薄雪草

阿里山龍膽

黑斑龍膽


福州山富陽森林植物名錄 (作者 - 林迷)

    I. 種子植物(Spermatophyta)
    IA. 裸子植物(Gymnosperma)

PINACEAE 松科
琉球松 Pinus luchuensis Mayr
CUPRESSACEAE 柏科
台灣肖楠 Calocedrus macrolepis Kurz var. formosana (Florin) Cheng & Fu
龍柏 Juniperus chinensis L. var. kaizuka Hort. ex Endl.
    IBa.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s)
ACANTHACEAE 爵床科
哈哼花 Staurogyne concinnula (Hance) Kuntze
ACERACEAE 槭樹科
青楓 Acer serrulatum Hayata
ACTINIDIACEAE 獼猴桃科
水冬瓜 Saurauia tristyla DC. var. oldhamii (Hemsl.) Finet & Gagnep.
AMARANTHACEAE 莧科
土牛膝 Achyranthes aspera L.
ANACARDIACEAE 漆樹科
檬果 Mangifera indica L.
黃連木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羅氏鹽膚木 Rhus javanica L. var. roxburghiana (DC.) Rehder & E. H. Wils.
APOCYNACEAE 夾竹桃科
酸藤 Ecdysanthera rosea Hook. & Arn.
AQUIFOLIACEAE 冬青科
燈稱花 Ilex asprella (Hook. & Arn.) Champ.
金平氏冬青 倒卵葉冬青 Ilex maximowicziana Loes.
鐵冬青 Ilex rotunda Thunb.
ARALIACEAE 五加科
江某 鵝掌柴 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
鵝掌藤 Schefflera odorata (Blanco) Merr. & Rolfe
三葉五加 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 (L.) S. Y. Hu
ASCLEPIADACEAE 蘿藦科
毬蘭 Hoya carnosa (L. f.) R. Br.
BALSAMINACEAE 鳳仙花科
非洲鳳仙花 Impatiens walleriana Hook. F.
BASELLACEAE 落葵科 
落葵 Basella alba L.
BIGNONIAECAE 紫葳科
山菜豆 Radermachia sinica (Hance) Hemsl.
黃鐘花 Tecoma stans (L.) Juss.
BOMBACACEAE 木棉科
馬拉巴栗 Pachira macrocarpa (Champ. & Schl.) Schl. ex H. Bailey
BORAGINACEAE 紫草科
破布烏 Ehretia dicksonii Hance
CAPPARACEAE 山柑科
Crateva adansonii DC. Subsp. formosensis Jacobs
CAPRIFOLIACEAE 忍冬科
呂宋莢迷 Viburnum luzonicum Rolfe
CARICACEAE 番木瓜科
木瓜 Carica papaya L.
CHLORANTHACEAE 金粟蘭科 
紅果金粟蘭 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
GUTTIFERAE 金絲桃科
瓊涯海棠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
COMBRETACEAE使君子科
使君子 Quisqualis indica L.
COMPOSITAE 菊科
白花霍香薊 Ageratum conyzoides L.
咸豐草 Bidens pilosa L. var. minor (Blume) Sherff
大頭艾納香 Blumea riparia (Blume) DC.var. megacephala Randeria
王爺葵 Tithonia diversifolia (Hemsl.) A. Gray
南美蟛蜞菊 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
CONVOLVULACEAE 旋花科
依立基藤 Erycibe henryi Prain
槭葉牽牛 Ipomoea cairica (L.) Sweet
DILLENIACEAE 第倫桃科
第倫桃 Dillenia indica L.
DAPHNIPHYLLACEAE 虎皮楠科
奧氏虎皮楠 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Blume ssp. oldhamii (Hemsl.) T. C. Huang
EBENACEAE柿樹科
軟毛柿 Diospyros eriantha Champ. ex Benth.
毛柿 Diospyros philippensis (Desr.) Gurke
ELAEAGNACEAE 胡頹子科
鄧氏胡頹子 Elaeagnus thunbergii Servais
ELAEOCARPACEAE 杜英科
杜英 Elaeocarpus sylvestris (Lour.) Poir.
EUPHORBIACEAE大戟科
油桐 Aleurites fordii Hemsl.
廣東油桐 Aleurites Montana (Lour.) Wils.
茄苳 Bischofia javanica Blume
刺杜密 Bridelia balansae Tutcher
聖誕紅 Euphorbia pulcherrima Willd. & Klotz.
裏白饅頭果 Glochidion acuminatum Mull. Arg.
細葉饅頭果 Glochidion rubrum Blume
錫蘭饅頭果 Glochidion zeylanicum (Gaertn.) A. Juss.
血桐 Macaranga tanarius (L.) Mull. Arg.
野桐 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ull. Arg.
白匏子 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ull. Arg.
粗糠柴 Mallotus philippensis (Lam.) Mull. Arg.
樹薯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烏桕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FAGACEAE 殼斗科
青剛櫟 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
烏來柯 Limlia uraiana (Hayata) Masam. & Tomiya
子彈石櫟 Pasania glabra (Thunb.) Oerst.
油葉石櫟 Pasania konishii (Hayata) Schottky
GOODENIACEAE 草海桐科
草海桐 Scaevola sericea Forst. f. ex Vahl
GUTTIFERAE 金絲桃科
瓊涯海棠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
HAMAMELIDACEAE金縷梅科
楓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LAURACEAE樟科
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L.) J. Presl
牛樟 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
香葉樹 Lindera communis Hemsl.
黃肉樹 小梗黃肉楠 Litsea hypophaea Hayata
大葉楠 Machilus japonica Sieb. & Zucc. var. kusanoi (Hayata) J. C. Liao
紅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 Zucc.
香楠 Machilus zuihoensis Hayata
小芽新木薑子 Neolitsea parvigemma (Hayata) Kaneh. & Sasaki
台灣雅楠 Phoebe formosana (Hayata) Hayata
LEGUMINOSAE 豆科
相思樹 Acacia confusa Merr.
頜垂豆 Archidendron lucidum (Benth.) I. Nielsen
阿勃勒 Cassia fistula L.
老荊藤 Callerya reticulata (Benth.) Schot
鳳凰木 Delonix regia (Boj.) Raf.
水黃皮 Millettia pinnata (L.) G.. Panigrahi
大葛藤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ssp. thomsonii (Benth.) H. Ohashi & Tateishi
葛藤 Pueraria Montana (Lour.) Merr.
LOGANIACEAE 馬錢科
駁骨丹 楊波 Buddleia asiatica Lour.
LYTHRACEAE 千屈菜科
九芎 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
MAGNOLIACEAE 木蘭科
白玉蘭 Michelia alba DC.
含笑花 Michelia figo (Lour.) Spreng.
烏心石 Michelia compressa (Maxim.) Sargent
蘭嶼烏心石 Michelia compressa (Maxim.) Sargent var. lanyuensis S. Y. Lu et al.
MALVACEAE 錦葵科
黃槿 Hibiscus tiliaceus L.
朱槿 Hibiscus rosa-sinensis L.
木槿 Hibiscus syruacus L.
南美朱槿 Malvaviscus arboreus Cav.
MELASTOMATACEAE 野牡丹科
野牡丹 Melastoma candidum D. Don
柏拉木 Blast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LIACEAE 楝科
樹蘭 Aglaia odorata Lour.
MENISPERMACEAE防己科
千金藤 Stephania japonica (Thunb.) Miers
蓬萊藤 Pericampylus formosanus Diels
MORACEAE 桑科
構樹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ér. ex Vent.
大葉雀榕 Ficus caulocarpa (Miq.) Miq.
印度橡膠樹 Ficus elsatica Roxb.
水同木 豬母乳 Ficus fistulosa Reinw. ex Blume
榕樹 Ficus microcarpa L. f.
牛奶榕 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 & Arn.) King
薜荔 Ficus pumila L.
雀榕 Ficus superba (Miq.) Miq.var. japonica Miq.
珍珠蓮 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Sm.var. nipponica (Franch. & Sav.) Corner
稜果榕 Ficus septica Burm. f.
白肉榕 島榕 Ficus virgata
桑樹 Morus australis Poir.
臺灣柘樹 Maclura cochinchinensis (Lour.) corner
MYRICACEAE 楊梅科
楊梅 Myrica rubra (Lour.) Sieb. & Zucc.
MYRISTICACEAE 肉荳蔻科
蘭嶼肉荳蔻 Myristica ceylanica A. DC. var. cagayanensis (Merr.) J. Sinclair
MYRSINACEAE 紫金牛科
小葉樹杞 Ardisia quinquegona Blume
樹杞 Ardisia sieboldii Miq.
台灣山桂花 Maesa perlaria (Lour.) Merr. var. formosana (Mez) Yuen P. Yang
山桂花 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 ex Zoll.
大明橘 Myrsine sequinii H. Lev.
MYRTACEAE 桃金孃科
番石榴 Psidium guajava L.
桃金孃 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on) Hassk.
小葉赤楠 Syzygium buxifolium Hook. & Arn.
蒲桃 Syzygium jambos (L.) Alston
蓮霧 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 & Perry
NYCTAGINACEAE 紫莉
九重葛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
OLEACEAE 木犀科
流蘇 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 & Paxt.
白雞油 Fraxinus griffithii C. b. Clarke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Lour.
OXALIDACEAE 酢醬草科
紫花酢醬草 Oxalis corymbosa DC.
PASSIFLORACEAE 西蕃蓮科
百香果 Passiflora edulis Sims
三角葉西蕃蓮 Passiflora suberosa L.
PIPERACEAE 胡椒科
風藤 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
PITTOSPORACEAE 海桐科
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 W. T. Aiton
POLYGONACEAE 蓼科
火炭母草 Polygonum chinense L.
PROTEACEAE 山龍眼科
銀樺 Grevillea robusta A. Cunn.
RANUNCULACEAE 毛茛科
串鼻龍 Clematis grata wall.
ROSACEAE 薔薇科
山枇杷 Eriobotrya deflexa (Hemsl.) Nakai
山櫻花 Prunus campanulata Maxim.
冬青葉桃仁 Prunus phaeosticta (Hance) Maxim. var. ilicifolia Yamam.
厚葉石斑木 Rhaphiolepis indica (L.) Lindl. ex Ker var. umbellata (Thunb.) Ohashi
台灣懸鉤子 Rubus formosensis Kuntz
斯氏懸鉤子 Rubus swinhoei Hance
RUBIACEAE 茜草科
山黃梔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醉嬌花 Hamelia patens Jacq.
琉球雞屎樹 Lasianthus fordii Hance
雞屎樹 Lasianthus obliquinervis Merr.
圓葉雞屎樹 Lasianthus wallichii Wight
羊角藤 傘花樹 Morinda umbellata L.
雞屎藤 Paederia foetida L.
九節木 Psychotria rubra (Lour.) Poir.
柃壁龍 風不動藤 Psychotria serpens L.
對面花 Randia spinosa (Thunb.) Poir.
狗骨仔 Tricalysia dubia (Lindl.) Ohwi
水金京Wendlandia formosana Cowan
RUTACEAE 芸香科
柚子 Citrus grandis Osbeck
山刈葉 Melicope semecarpifolia (Merr.) T. Hartley
七里香 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
食茱萸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 Zucc.
雙面刺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SABIACEAE 清風藤科
山豬肉 Meliosma rhoifolia Maxim.
筆羅子 Meliosma rigida Sieb. & Zucc,
SAPINDACEAE 無患子科
龍眼 Euphoria longana Lam.
台灣欒樹 Koelreuteria henryi Dummer
無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i Gaertn.
SAXIFRAGACEAE 虎耳草科
鼠刺 Itea oldhamii C. K. Schneid
SOLANACEAE 茄科
瑪瑙珠 Solanum diphyllum L.
龍葵 Solanum nigrum L.
大花曼陀羅 Brugmansia suaveolens (Willd.) Bercht. & C. Presl
雙花龍葵 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er
STYRACACEAE 安息香科
紅皮 Styrax suberifolia Hook. & Arn.
SYMPLOCACEAE 灰木科
灰木 Symplocos chinensis (Lour.) Druce
山豬肝 Symplocos theophrastaefolia Sieb. & Zucc.
THEACEAE 茶科
山茶花 Camellia japonica L.
紅淡比 Cleyera japonica Thunb.
大頭茶 Gordonia axillaris (Roxb.) Dietr.
厚皮香 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Wight & Arn.) Sprague
ULMACEAE 榆科
石朴 Celtis formosana Hayata
朴樹 Celtis sinensis Pers.
山黃麻 Trema orientalis (L.) Blume
山油麻 Trema tomentosa (Roxb.) H. Hara
櫸木 Zelkova serrata (Thunb.) Makino
UMBELLIFERAE繖形花科
雷公根Centella asiatica (L.) Urb.
VERBENACEAE 馬鞭草科
杜虹花 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
大青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金露花 Duranta repens L.
馬櫻丹 Lantana camara L.
VITACEAE 葡萄科
山葡萄 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Maxim.) Trautv. var. hancei (Planch.) Rehder
三葉崖爬藤 Tetrastigma formosanum (Hemsl.) Gagnep.
    IBb. 被子植物(Angiosperms)---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s)
ARACEAE天南星科
姑婆芋Alocasia odora (Lodd.) Spach.
拎樹藤 Epipremnum pinnatum (L.) Engl. ex Engl. & Kraus.
柚葉藤 Pothos chinensis (Raf.) Merr.
DIOSCOREACEAE 薯蕷科
裡白葉薯榔 Dioscorea matsudae Hayata
華南薯蕷 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
GRAMINEAE禾本科
綠竹 Bambusa oldhamii Munro
淡竹葉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五節芒 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 Warb. Ex Schum. & Laut.
竹葉草 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 Beauv.
求米草 Oplismenus hirtellus (L.) P. Beauv.
LILIACEAE 百合科
桔梗蘭 Dianella ensifolia (L.) DC.
PALMAE棕櫚科
山棕 Arenga tremula (Blanco) Becc.
黃椰子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Wendl.
SMILACACEAE菝契科
菝契 Smilax china L.
ZINGIBERACEAE 薑科
烏來月桃 Alpinia uraiensis Hayata
月桃 Alpinia zerumbet (Pers.) B. L. Burtt & R. M. Sm.
野薑花 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ig

    II. 蕨類植物 (Pteridophyta)
ASPLENIACEAE鐵角蕨科
南洋巢蕨 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Sm.)Hook.
鳥巢蕨 Asplenium nidus
BLECHNACEAE烏毛蕨科
烏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L.
CYATHEACEAE桬欏科
筆筒樹 Cyathea lepifera (J.Sm. ex Hook.)Copel.
鬼桬欏 Cyathea podophylla (Hook.)Copel.
DENNSTAEDTIACEAE碗蕨科
台北鱗蓋蕨 Microlepia marginata (Panzer)C.Chr.var.bipinnata Makion
克氏鱗蓋蕨 Microlepia krameri Kuo
熱帶鱗蓋蕨 Microlepia speluncae (L.)Moore
栗蕨 Histiopteris incisa (Thunb.)J.Sm.
DICKSONIACEAE蚌殼蕨科
台灣金狗毛蕨 Cibotium taiwanense Kuo
GLEICHENIACEAE裡白科
芒萁 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f.)Underw.
LINDSAEACEAE鱗始蕨科
烏蕨 Odontosoria chinensis (L.)J.Sm.
圓葉鱗始蕨 Lindsaea orbiculata (Lam.)Mett. ex Kuhn
LYCOPODIACEAE石松科
過山龍 Lycopodiella cernua (L.)Pichi-Sermolli
MARATTIACEAE觀音座蓮科
觀音座蓮 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Rosenst.
NEPHROLEPIDACEAE腎蕨科
腎蕨 Nephrolepis auriculata (L.)Trimen
長葉腎蕨 Nephrolepis biserrata (Sw.)Schott
毛葉腎蕨 Nephrolepis Multiflora (Roxb.)Jarrett ex Morton
POLYPODIACEAE水龍骨科
伏石蕨 Lemmaphullum microphyllum Presl
石葦 Pyrrosia lingua (Thunb.)Farw.
槲蕨 Drynaria roosii Nakaile
崖薑蕨 Aglaomorpha coronans (Wall.ex Hook)Copel.
橢圓線蕨 Colysis elliptica
PTERIDACEAE鳳尾蕨科
扇葉鐵線蕨 Adiantum flabellulatum L.
鐵線蕨 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鳳尾蕨 Pteris multifida Poir.
鱗蓋鳳尾蕨 Pteris vittata L.
箭葉鳳尾蕨 Pteris ensiformis Burm.
傅氏鳳尾蕨 Pteris fauriei Hieron.
天草鳳尾蕨 Pteris dispar Kunze
半邊羽裂鳳尾蕨 Pteris semipinnata L.
SCHIZAEACEAE莎草蕨科
海金沙 Lygodium iaponicum (Thunb.)Sw.
SELAGINELLACEAE卷柏科
全緣卷柏 Selaginella delicatula (Desv. ex Poir.)Alston
異葉卷柏 Selaginella mollendorffii Hieron.
生根卷柏 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Hieron.
THELYPTERIDACEAE金星蕨科
短炳卵果蕨 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 (van Hall)Fee
大金蕨 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 (Gaud.)Ching
野小毛蕨 Cyclosorus dentatus (Forsk.)Ching
密毛小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 (L.)Farw.
小毛蕨 Cyclosorus acuminatus (Houtt.)Nakai ex H.Ito
三葉新月蕨 Cyclosorus triphyllus (Sw.)Holtt.
VITTARIACEAE書帶蕨
姬書帶蕨 Vittaria anguste-elongata Hayata
WOODSIACEAE蹄蓋蕨科
單葉雙蓋蕨 Diplazium subinuatum (Wall. ex Hook.& Grev.)Tagawa
細柄雙蓋蕨 Diplazium donianum (Mett.)Tard.-Blot
廣葉鋸齒雙蓋蕨 Diplazium dilatatum Bl.

福州山富陽公園之植群生態 (作者 - 林迷)

【緣起】
福州山公園及富陽森林公園位於台北盆地東南側之低山及丘陵區,兩處山林相連,其南側山脊就是台北市大安區與文山區之界嶺。福州山屬於大安區,為辛亥路與臥龍街所圍繞之小山丘,原為臺北市第七公墓,民國八十年左右,殯葬處將此地公墓遷出,進行都市計畫變更,規劃為「福州山森林公園」,大量進行樹木之栽植,如今亭台步道相連成趣,林木繁茂。隔著福州山向南延伸之山稜,東側有一凹地溪谷,即是富陽森林公園,屬於大安區黎和里,其北側緊鄰臥龍街272巷的馬路,由於此山區以前長期作為軍營基地,直到1988年駐軍撤出前,一直是管制森嚴的禁區,人為干擾較少,尚保有自然生態環境,林中老樹參天、藤蘿繚繞、蟲吟蛙鳴,構成在今日高度開發之台北都會區裡,難得一見的原始低海拔山麓丘陵森林及溪流生態系。
本區交通極為方便,四周均有公車可達,且有捷運木柵線以及北二高支線通過,近日已成為附近社區及台北居民之遊憩景點及生態教育場所。福州山位於台灣大學校總區之東南測,其入口距校區之舟山路東端僅約700公尺,故亦成為台大之後山庭園,師生課餘閒暇上山漫步,已蔚為風氣。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之師生,利用台大特有之「服務」課時間,選擇區內保存較完整之天然林或半天然林,進行林木族群調查,以瞭解本區森林植物群落之特性與動態,除記錄台北盆地原生植群之基礎資料外,並可提供生態研習之參考。此外,福州山公園所栽植之樹木種類極多,其中含有多數台灣原生樹種,有些樹種雖非本地原產者,然可作為原生樹木之展示與生長試驗區,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之教學與推廣,故本工作群對全區之植物加以紀錄與鑑定,製成植物名錄,以供同好參考。

福州山及富陽森林之天然林內部景觀

天然林內之老齡大樹及地上倒木

天然林內之小徑


【調查範圍】
本區主要山稜自福州山向南延伸到中埔山,經中埔山東峰轉向東伸之稜脊,越過捷運福州山隧道之上方到軍功山,此一稜線兩側之天然林及栽植造林地,均屬調查範圍(如附圖一)。



【天然林之構造與組成】
本區屬於台北盆地周緣之小山丘,區內最高之山峰不超過150公尺,較完整之天然森林位在中埔山東峰以北之溪谷,即越過北二高隧道上方之山坡地,涵蓋隧道東口之路基兩側,一直延伸到富陽街南端及臥龍街272巷,屬富陽森林公園,林木族群調查選擇在此範圍內之森林進行。
經過工作人員在四處地點設置樣區加以調查,發現森林之層次構造與植物組成大致相似,惟在不同地形上,因土壤水分、溼度與日照之差異,森林之樹種組成有些差異。生長在突出山脊或含石率較高地點之森林,此處以乾性林稱之,而在溪谷附近或較陰溼山坡之森林則稱為溼性林。
森林構造之垂直層次大致分為四層,第一層樹高在10公尺以上,可至15公尺,是幾株零星散佈之大樹,最普遍之上層大樹是相思樹。與相思樹一起出現在此層之大樹在兩種森林有些差別,乾性林以雀榕最具代表性,溼性林則有烏桕、山黃麻等樹種大量出現,雀榕之樹冠枝葉開展極大,同時有些主幹係附生在枯死或半死之另一株大樹,形成台灣低海拔闊葉林特有之榕樹纏勒現象。兩種森林之上層除上述大樹以外,另可見白匏子、香楠等樹種,其高度較低,但密度較大。
森林之第二層樹高在5至10公尺之間,這些樹木在相思樹下形成連續之林冠層,數量最多之優勢代表性闊葉樹有江某、軟毛柿等種,普遍出現的另有白肉榕、野桐、構樹、白匏子、香楠、血桐、刺杜密、紅楠、黃肉樹、樹杞、水金京、羅氏鹽膚木、奧氏虎皮楠、饅頭果。較陰溼之溼性林中,樹木之多樣性似乎高一些,例如水同木、水冬瓜、九芎、筆筒樹、牛奶榕、大葉楠等,在此處之株數較多。所有乾、溼兩種森林中,偶而可見之少數樹木有青剛櫟、鼠刺、香葉樹、大明橘、山豬肉、小葉赤楠、魚木、頷垂豆、狗骨仔、山豬肝、茄苳、筆羅子、黃蓮木、山菜豆、粗糠柴等種。
第三層為樹下灌木及上層樹種之小樹與幼苗,高度在5公尺以下,灌木類以九節木最多,步道旁及林內到處可見,另有燈稱花、台灣山桂花、山刈葉、杜虹花、山黃梔、野牡丹、柏拉木、灰木、圓葉雞屎樹、七里香、紅果金粟蘭等種,夾雜在九節木之間,棕梠科之山棕在林下亦極常見,其高度不大,但覆蓋地面甚廣。
第四層為地面附近之草本與樹木幼苗,高度在2公尺以下,較高大之草本如月桃、五節芒等,出現在陽光充足之空隙,另有火炭母草、土牛膝、白花藿香薊、鬼針草等種。陰暗之林下則有多種植物散佈,如姑婆芋、觀音座蓮、熱帶鱗蓋蕨、半邊羽裂鳳尾蕨、台灣圓線蕨、長葉腎蕨、栗蕨、雙蓋蕨、芒萁、烏毛蕨、廣葉鋸齒雙蓋蕨、瑪瑙珠、桔梗蘭、龍葵、竹葉草、淡竹葉、求米草等。
攀援或蔓生在樹木上之藤本植物亦不少,如三角葉西番蓮、槭葉牽牛、葛藤、酸藤、三葉崖爬藤、山葡萄、千金藤、海金沙、菝契、雙面刺、華南薯蕷、串鼻龍、三葉五加、傘花樹、雞屎藤。樹幹上有許多著生植物,如伏石蕨、石葦、薜荔、珍珠蓮、風不動藤、崖薑蕨、風藤、拎樹藤、柚葉藤等種。

白肉榕

厚葉石斑木

破布烏

杜虹花

鐵冬青

野牡丹


【天然林之發育動態】
本區天然林主要代表樹木之族群結構,以各樹種的樹幹直徑級所出現之株數表示,如圖二所示。由第一層樹木體型大小之頻度分布推測,相思樹是全區最先進入生長之先驅樹種,最老的直徑已達60-70公分,一般在30-50公分間,直徑10公分以下之小樹非常少,林下亦未見有更小的幼苗(圖二A、B),乾性林之雀榕與溼性林之烏桕也屬於先驅樹,大多為中老齡之個體,小樹及更新之幼苗已不復見到,山黃麻之直徑分布集中在15-30公分,林中也沒有小於15公分徑級之個體與幼苗,故可預測若沒有其他毀滅性之干擾或人為操作而導致森林重新發育,則將來這些樹種之現有個體將更趨老化,終至消失,目前林中已可見到若干枯立之大樹。第一層林冠另有高度較低之白匏子、香楠等樹種,其密度較大,由直徑分布觀之(圖二C),呈現小徑級較多,大徑級較少之趨勢,亦即目前仍有持續繁殖,幼苗大量出現,雖然長大後株數會漸減少,但此為植物族群成長之正長現象。在未來某一段時間內,這兩種樹將成為森林第一層之主要組成。







森林第二層之樹種繁多,以數量較多之江某與軟毛柿而言,其族群結構顯示典型之反J形分布(圖二D),即幼苗株數最多,成長至小徑級時,株數就急劇減少,到大徑級之數量最少,但減少之趨勢已轉為和緩,換言之,幼苗與小樹之死亡率很大,長至某一壯齡後即可穩定持續至老朽,一般森林樹木族群之成長模式係以株數密度減少之代價,換取生存個體之長大,目前森林中有很多樹種呈現這種族群結構,如白肉榕、樹杞、水金京、刺杜密等,溼性林中之水同木與水冬瓜(圖二E)亦為反J形之分布,這種分布模式顯示族群可持續而穩定生存。在第二層林冠中,另有若干先驅性之陽性樹種,如野桐、血桐、羅氏鹽膚木、構樹、頷垂豆等,其族群構造雖非典型之反J形,但近年仍有小徑木出現,其繁殖與更新有賴於干擾造成之林中空隙,可見此森林長久以來雖沒有大規模之破壞與干擾,但小型之天災或人為干擾仍然持續發生,故有些陽性樹木仍可不斷更新。
下層之灌木中,大多數種類均可持續繁殖更新,最多之九節木或普遍點綴在森林下層之燈稱花均呈現反J形之族群構造(圖二F),其他如台灣山桂花、山黃梔、山刈葉等種亦可看到更新之小苗,可見這些灌木是本森林下層之穩定組成,但灌木生長潛力有限,不可能長到森林之上層,所以無法掌控整個森林之構造特性。
森林之構造變化與發育動態即所謂植群演替現象,乃決定於上層優勢樹種之族群結構,本森林上層之相思樹可能是早期人工栽植所建立,數十年前台灣低海拔山區普遍有相思樹之造林,遇有山林火災,相思樹也常在災後之林地上出現,形成森林演替發育初期之次生林,相思樹林經過數十年的生長與老化,加上森林演替與野生樹種之入侵,也許就會發育成為目前本區所見之森林構造與樹種組成,相思樹與雀榕、烏桕、山黃麻等大樹雖高踞上層,但僅有中老齡木,缺乏後繼之小樹與幼苗,終難免淘汰之命運。類似的森林在台灣各地低山與山麓相當常見,其下層的闊葉樹組成則視各地演替發育階段與環境差異而有所不同。
本區的次生林未來之組成將會有何種改變?假設未來沒有毀滅性之干擾與破壞,白匏子與香楠在上層之優勢將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其後續幼苗與小樹之更新受阻,然後步入衰退之途,繼承森林上層之樹種可能由第二層之闊葉樹脫穎而出,由目前第二層樹種及其族群結構觀之,雖然有很多樹種可持續生長及繁殖更新,但其生長潛力不一定能到達森林之最上層,森林演替到最後之上層優勢種,只能由類似環境之原始林組成加以推測,根據台灣北部少數原始天然林之調查記錄,樟科之紅楠與大葉楠、殼斗科之青剛櫟、烏來柯可能是最後的森林優勢種,這些樹種在目前林內已有出現(見前文),但數量太少,大小個體零星出現,尚難作族群動態之分析,極少數之大徑木可能是前期原始林殘存之樹木,或可印證上述之推測。






【福州山栽植樹木略誌】
福州山公園係新闢之造林地,山頂有步道及開闊草原,少數陡坡有些本山區殘存之原生樹木,其樹種組成與前文所述大致相似,最顯著的大樹是雀榕,另有山黃麻、構樹、山豬肉、桑樹、榕樹、白肉榕、島榕、羅氏鹽膚木、錫蘭饅頭果、烏桕、黃肉樹、大頭茶、血桐、野桐、江某、筆筒樹、白匏子、紅皮、食茱萸、朴樹、破布烏、杜虹花等樹木,出現在草原步道之周邊。
公園所栽培之樹木有少數外來種,如阿勃勒、第倫桃、馬拉巴栗、白玉蘭、鳳凰木、印度橡膠樹、銀樺等種,灌木類有醉嬌花、馬櫻丹、金露花等。
大多新植樹木係台灣原生植物,其種源來自台灣各地,原產地之生育環境也與本山區有所不同,甚至包括海岸林或蘭嶼之植物也收集在內,故判斷為人工栽植者。大量栽植之樹木位於步道兩側,或在山坡形成一小片造林地。路邊常見之台灣低海拔闊葉樹包括蘭嶼烏心石、鐵冬青、紅淡比、杜英、樟樹、牛樟、青楓、烏心石、山菜豆、楓香、台灣雅楠、楊梅、海桐、山櫻花、台灣欒樹、厚皮香、櫸木、無患子、茄苳等種。油葉石櫟與子彈石櫟是少數稀有的殼斗科樹種,只見到一兩株。來自海岸林之植物有水黃皮、黃槿、草海桐、瓊涯海棠等種,來自台灣東北部臨海山坡之灌木則有金平氏冬青與厚葉石斑木。
在福州山南側之涼亭下方,有一片白雞油之造林地,樹高已達10公尺左右。在涼亭通往辛亥路高速陸橋下登山口之小徑旁,也有一小片造林地,栽植的是毛柿及蘭嶼肉荳蔻,這兩種來自恆春半島及蘭嶼,九十二年春季觀察時,高度在2-3公尺,株距約2-4公尺,生長尚佳,蘭嶼肉荳蔻已有開花,但該年底有枯死者,株數減少,造林地內並有五節芒與野生闊葉樹小苗侵入。
福州山南側之平坦山稜邊,有些附近居民圍起之菜園與果園,栽培了不少花卉與作物,比較醒目的是一些果樹,如檬果、木瓜、蒲桃、蓮霧、柚子、龍眼等。

紅淡比

野桐

蘭嶼肉荳蔻

蘭嶼烏心石

山豬肉

黃肉樹

江某


【工作人員編組】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蘇鴻傑
森林資源保育組三年級學生:袁子能、蔡鴻志、陀禮才 王瑞閔 盧郁青
郭家宇 楊昕翰 孫 沛 楊怡君 吳宜瑾 陳彥樺 江慈恩 張智偉
陳翰諭 林奐慶 姚 強
森林研究所資源保育組研究生:于幼新

全體工作人員於中埔東峰留影


【全區植物名錄】
工作小組從92年10月開始分批上山調查,至93年3月為止,所記錄到之植物學名與中名,詳見另檔。

"谷關的森林多樣性" (作者 - 山風)

【谷關的環境特色】
谷關是大甲溪下游的溪畔小聚落,位在中橫公路(台8線)約34公里處,以往是中橫公路西段(台中至梨山)的中途大站,由於有多處溫泉旅社,也是遊客喜愛的宿泊地。921大地震後,谷關至梨山的路段嚴重損毀,至九十三年初仍未修復,班車只能通到谷關,雖然不能連貫梨山風景區,但谷關的溫泉仍吸引不少泡湯族,加上鄰近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經過多年之大力整建,適合一般遊客活動,這兩處據點就成了中部的旅遊勝地,除了溫泉以外,森林浴也是主要之體驗活動,而此處之森林類型與景觀變化多端,乃拜其特殊的環境所賜。
谷關之海拔約在700至750公尺間,這樣的高度在台灣一般山區大致會形成常綠闊葉林,也就是樟科與殼斗科的常綠闊葉樹所構成之森林,然而谷關的森林並非只此一種,其多樣性乃源自氣候與地質之特殊性。
大甲溪下游自谷關至德基、佳陽一帶,溪谷大致呈東西走向,從台灣之季風氣候而言,這種地形是季風雨量不易到達的地方,溪谷之北側是雪山山脈之連綿高峰,由雪山主峰至大劍山、佳陽山一脈相連,聳立於德基水庫之北,另有頭鷹山至中雪山與大雪山之稜脊,在谷關之北面形成兩三千公尺高的屏障,所以當冬天東北季風給台灣東北部帶來降雨時,大甲溪下游之谷關屬於背風坡之乾谷地形,雨量極稀。大甲溪谷之南面也是從中央山脈所分出的一條東西向山稜,此乃白狗大山及其西伸之山脊,如八仙山、新山與馬崙山等高峰,海拔亦達兩千多公尺,橫亙於谷關之南面,阻隔了西南面之氣流,夏季之西南氣流常給台灣西南部之曾文溪、老濃溪、楠梓仙溪帶來豐沛的雨量,這些溪谷大致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氣流順河谷而上,沿路不斷下雨,而在阿里山一帶降下最大雨量,再向北側雨量就減少了,翻越白狗大山候後,帶給大甲溪畔之雨量並不多,不過夏天由於午後雷雨及熱帶低壓影響,雨量還算充足,一般而言,大甲溪下游之測候站與海拔相當之其他流域測站相比,雨量常偏低,谷關附近之測站可說是台灣低海拔山區年雨量較低的地方,常有低於2000mm之紀錄,因此植物常面臨乾旱之壓力,尤其在乾季的冬天。
由於大甲溪下游之溪床切割甚深,谷關位在溪岸峽谷之底部,兩岸有多處懸崖峭壁,常見岩層裸露,處處有崩塌岩屑,山坡地極為陡峻,土壤發育不佳,層次不明且厚度參差不一,偶有緩坡,亦多為石礫堆積或石質土,故岩壁或坡地土壤基質之保水力較差,植物必須有耐旱之適應機制才能持續生存,此乃地質與地形所促成。
台灣位居亞熱帶,以2000mm之年雨量而言,應足以發育出森林,然在有乾季之環境中,樹木必須適應缺水之逆境,例如葉面積縮小以減低蒸散作用,故針葉樹林一般比闊葉林耐旱,如森林由闊葉樹組成,則乾季時樹木落葉,可降低水分的損耗,林相呈落葉林,若乾季不明顯,才可能有常綠闊葉林出現。台灣一般山區雨量充沛,林相以常綠闊葉林為主,谷關地區由於上述原因,針葉林、闊葉落葉林與常綠闊葉林分別出現在局部地點,森林相當多樣化。

照片01 大甲溪岸峭壁上的松林

照片02 生長在裸岩上的台灣二葉松


【松林與落葉林】
在河岸崩壞地或向陽之南面山坡,由於陽光充足,溫度偏高,空氣濕度低,加上土壤基質的不斷干擾,土中持久之水分不多,故針葉樹林與闊葉落葉林在這種環境常持續不衰,谷關之大甲溪北岸大多屬此類森林,十文溪兩岸之河谷亦多屬之。
組成較單純之松林常出現在大甲溪兩岸之峭壁上,或覆蓋於石質山峰之頂,構成大甲溪岸之特殊景觀,組成植物以台灣二葉松(Pinus taiwanensis)為主,偶有台灣五葉松(Pinus morrisonicola)混生,林下另有若干灌木點綴其間,如車桑仔(Dodonaea viscosa)、米飯花(Vaccinium bracteatum)、馬銀花(Rhododendron ovatum)、南澳杜鵑(Rhododendron breviperulatum)等。在捎來溪下游龍谷遊樂區之溪邊,還有台灣黃杉(帝杉)(Pseudotsuga wilsoniana)與二葉松一起生長在峭壁上。
在河岸峭壁、裸岩及崩塌地石礫堆積處,常有陽性樹木形成小面積之之闊葉落葉林,如捎來溪及十文溪岸即可見之,組成之落葉樹種有山黃麻(Trema orientalis)、台灣櫸(Zelkova serrata)、白匏仔(Mallotus paniculatus)、野桐(Mallotus japonicus)、血桐(Macaranga tanarius)、白雞油(Fraxinus griffithii)、雀榕(Ficus superba var. japonica)、鹽膚木(Rhus javanica var. roxburghiana)、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赤楊(Alnus formosna)、黃蓮木(Pistacia chinensis)、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樹(Morus australis)、台灣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i)、糙葉樹(Aphananthe aspera)、山胡椒(Litsea cubeba)、山漆(Rhus succedanea)、山臼(Sapium discolor)、山埔姜(Vitex quinata)等,夾在其中之常綠樹則有青剛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山黃皮(Murraya euchrestifolia)、樟葉槭(Acer albopurpurascens)、黃肉樹(Litsea hypophaea)等種,林下灌木以車桑仔、笑厭花(Spiraea prunifolia var. pseudoprunifolia)、饅頭果(Glochidion rubrum)、九節木(Psychoria rubra)、山黃梔(Gardenia jasminoides)、密花苧麻(Boehmeria densiflora)為主,草本則有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台灣澤蘭(Eupatorium formosanum)等。
捎來步道是最近整修完成之健行路線,石階步道沿山脊開闢,大部分走在小山的稜線上,由於土壤發育欠佳,處處岩盤裸露,碎石成堆,森林呈現乾燥山坡地之林相,乃闊葉落葉林與針葉樹林之鑲嵌構造,局部地點有台灣二葉松與台灣五葉松之針葉林,另有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形成之小片落葉林,林中樹幹偶見有火災遺跡,可見松林與栓皮櫟林是山林火災後常留存下來之火災適存植群(fire-adapted vegetation)。
除了局部之松林與栓皮櫟林以外,整條捎來步道可說是松林與闊葉落葉林之混合林型,即松樹(二葉松與五葉松)位居森林上層,高可達20公尺,闊葉落葉樹在較低的第二層,主要組成除栓皮櫟外,另有楓香、台灣櫸、無患子以及上述闊葉落葉林的樹種,在若干土層較厚地點,也常出現常綠闊葉樹,如楊梅(Myrica rubra)、大頭茶(Gordonia axillaris)、黃肉樹、青剛櫟、樟樹、土肉桂(Cinnamomum osmophloeum)、樟葉槭、瓊楠(Beilschmiedia erythrophloia)、樹杞(Ardisia sieboldii)、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山豬肉(Meliosma rhoifolia)等,灌木類以南澳杜鵑、金毛杜鵑(Rhododendron oldhamii)、紅子仔(Viburnum formosanum)、饅頭果、紅果金粟蘭(Sarcandra glabra)、九節木、田代石斑木(Raphiolepis indica var. tashiroi)、山黃梔、山桂花(Maesa japonica)等為主要組成,春季森林下有許多灌木開花,使捎來步道呈現花團錦簇之景觀。

照片03 捎來溪畔的闊葉落葉林

照片04 捎來步道途中的栓皮櫟落葉樹

照片05 栓皮櫟於春季吐出新葉

照片06 盛開在松林下的南澳杜鵑


【常綠闊葉林】
大甲溪南北兩岸之森林類型差異相當明顯,北岸屬南向陽坡,呈乾燥林相,如上所述之松林與落葉林;南岸之陡峭山坡雖然仍多石質土與岩礫,但方位屬北向,環境較為陰溼,不易發生火災,發育完整之森林大多形成常綠闊葉林,觀察這種闊葉林之最佳地點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八仙山是台灣昔日三大林場之一,以前伐木後之林地多已造林,或發育為天然之松林與落葉林,從遊樂區入口步行,經小徑通往遊客中心的步道路上,可看到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與香杉(Cunninghamia konishii)之人工造林地,另有一些零星的天然常綠闊葉林,大面積的天然林則位在佳保台山(1406m)之東北面,有攀登八仙山之步道經過,走這條路線之下段,可登上佳保台山,在爬上主稜之前,沿途之常綠闊葉林屬於楠櫧林帶(Machilus- Castanopsis zone)之櫧木林型(Castanopsis type)。
櫧木林型是台灣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主要林型,分布在低海拔山區之稜脊與山坡上,此林型在台灣中部之海拔高度約在1500公尺以下,在其他地理區域之海拔範圍則有少許變化,各地理氣候區之組成樹種也有些差異,有全台灣各地理區普遍出現之廣泛分布種,也有侷限於某一地區之狹窄分布種。
佳保台山的櫧木林型闊葉樹中,最具代表性的狹窄分布種是大葉苦櫧(又名川上氏櫧)(Castanopsis kawakamii),這種樹木主要分布在台灣中部山區之低海拔,在台中與南投縣山區海拔500至1500公尺之處可見之,其樹皮常呈大片長方形之剝離狀,是最容易辨認之特徵。在遊客中心下方的健行步道沿途,就可看到大葉苦櫧大量出現在森林中,由靜海寺上方之八仙山登山口往上爬,起初山麓仍有一些落葉樹林,不久就進入連綿不斷之櫧木型常綠闊葉林,組成樹種以大葉苦櫧為主,另有三斗石櫟(Pasania hancei var. ternaticupula)、青剛櫟、烏心石(Michelia compressa)、錐果櫟(Cyclobalanopsis longinux)、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長葉木薑子(Litsea acuminata)、山枇杷(Eriobotrya deflexa)、假長葉楠(Machilus japnica)、瓊楠、鵝掌柴(Schefflera octaphylla)、紅楠、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短尾葉石櫟(Pasania harlandii)、木荷(Schima superba)、紅皮(Styrax suberifolia)、黃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五掌楠(Neolitsea konishii)、小芽新木薑子(Neolitsea parvigemma)、銳葉新木薑子(Neolitsea aciculata)、樹蔘(Dendropanax dentiger)、山香圓(Turpinia formosana)、山羊耳(Symplocos glauca)、小葉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糊樗(Ilex formosana)、狗骨子(Tricalysia dubia)、山紅柿(Diospyros morrisiana)、墨點櫻桃(Prunus phaeosticta)、楊梅、大頭茶等樹種,除大葉苦櫧以外,其餘種類都是台灣各地理區常見的廣泛分布種。
上述的常綠闊葉林一直分布到佳保台山向南延伸的山稜上,但是佳保台山之山頂上卻有不同的林相,由於近山峰絕頂部分岩層裸露,陽光充足,造成局部較乾旱環境,所以山頂出現二葉松、五葉松與栓皮櫟之混合林,林下又見南澳杜鵑與金毛杜鵑等灌木,顯然與捎來步道所見之針葉與落葉樹林相同,可見環境類似的地方,就有相似的植物集團出現,這種有固定組成的植物集團,即生態學所謂的植物社會(植物群聚)(plant community)或植群(vegetation)。(2004/5月)

照片07 楓香的果實與初春嫩葉

照片08 溪岸崩塌地上的山黃皮果實


照片09 八仙山登山步道下段的常綠闊葉林

照片10 佳保台山下側的大葉苦櫧常綠林